据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报道,去年一年内澳洲发生了50多起的留学生
死亡案例,但这些案情被澳大利亚当局所隐瞒,目的是为了继续吸引海外学
生到澳大利亚留学,从而保护价值高达155亿美元的留学生市场。
南都编辑希望写一个评论,我是当仁不让。为什么?因为在过去几年里,我
和一些海外的作者多次呼吁有关部门关注海外留学中的一些弊端,可是,很
多有关留学生的真相,包括一些学生留学期间死亡真相,还是被隐瞒甚至掩
盖了。感谢澳洲的报纸,这篇报道的标题就吸引了人:澳大利亚被指为赚钱
隐瞒50多位留学生死亡真相。
对澳洲社会稍微有点常识的都清楚,这篇新闻报道的标题是在玩标题党。在
媒体全面开放的澳洲社会,没有相关利益集团的“配合”,政府是根本无法
隐瞒案情和真相的,那是不可能的任务。除非警察无法破案,还有就是当事
者家属为保护自己隐私,拒绝授权公布。
但我却同意这篇报道的内容。原因很简单,很多有关澳洲留学生(主要是亚
洲特别是中国留学生)的真相确实被隐瞒了。目前到澳洲和新西兰的留学生
中,死亡事件不断,犯罪猖獗,生活堕落,而留学垃圾的现象更是越来越普
遍。
那么是谁在隐瞒真相?澳洲政府当然首当其冲,但澳洲政府有些行为规则,
例如在没有严格的听证和授权的情况下,他不能单独公布一个群体(例如黑
人,亚洲人等)的犯罪记录和比例,所以,它不单独把留学生的死亡事件拿
出来说事,也是有它的道理的。
但法律永远是表面的,深层的利益考量则是至关重要的,澳洲留学产业已经
成为澳洲最大的产业之一,作为澳洲政府,如何保护这个产业,那绝对是当
务之急。可是,对澳洲有所了解的都应该知道,政府可以不管不理一些事,
但要说到政府可以去隐瞒一些死亡事件或其他的丑恶事件,那确实有违常识
。就拿在留学生事件中,真正在积极隐瞒真相的主角,并不是政府,而是更
多交缠在一起的利益集团。这些利益集团受到利益驱使,一直在隐盖留学真
相。其中各个学校和大学、教育机构、移民中介,都是最主要的利益集团。
去年发生了一起中国留学生被坏人侵害事件,由于被害者自己缺乏经验,处
理不当,从楼上摔下来,澳洲一个报纸对此准备做详细报道。报道此事件的
目的其实是想学校和政府能够对到澳洲留学生做一些法律培训。可是,报道
还没有登出,得到消息的大学和移民中介就来电话了。要知道,这些移民中
介和大学可都是报纸的重要广告客户,得罪他们就得罪了财神爷。于是,一
篇很有启发性的深度调查报道就流产了。类似这种例子还有很多。甚至我的
朋友写留学生在墨尔本开快车、五六个男女长期混住、违纪乱法、女的成了
妓院的妓女、男的成了妓院的常客等等的报道,也受到了来自中国人开办的
移民中介的指责和压力。指责他只看到阴暗面,忽视了光明的一面,甚至上
纲上线到在澳洲抹黑中国留学生。
这光明的一面自然是这些留学生们带来的巨大财富,这些留学生带来的不仅
仅是学费,还有相关的住房、饮食、娱乐等等行业。在澳洲,留学产业远远
比中国人拿钱来买澳洲的矿产更受澳洲人欢迎。毕竟我们拿钱买矿产,白花
花的银子换走了宝贵的矿藏原材料。而我们拿钱买“教育”,也是白花花的
银子,换来的可就不一定是真金白银的教育了。
说到澳洲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态度,莫过于去年发生的火炬接力。去年在澳
洲火炬接力中,我们最担心的是澳洲等留学国家收紧对留学生人数的限制,
所以,大家曾经做了一些了解。可是很快就发现,虽然澳大利亚全国上下,
几乎都对中国留学生火炬接力有看法,但却在限制留学生上持相当谨慎的态
度。政府有关部门立即出面表明不会收紧留学限制。其他西方国家包括美国
、欧洲等国家,大致也持相同态度。这件事一度也让我们大跌眼镜,还感叹
人家如此高姿态和高境界呢。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件,我们一定会对这些政府的“公正态度”赞叹不已。可
一年不到,我们就收到了一些让人沮丧的消息,美国已经对新毕业的中国留
学生就业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限制,一些政府、科技和敏感部门对他们更紧地
关上了门。其他国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刚刚感受到平等世界的留学生
们一毕业就发现受到歧视了。在他们面前设置的这些障碍,有些是明文规定
的,更多的是无形的。
这说明他们不报复留学生火炬接力是假的,只是他们不会傻到用限制来自己
国家留学的人数的方式限制,那样的话,同时被限制的还有他们本国的留学
收入。但限制这些留学生的就业,不但可以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当地国民,而
且,也保护了这些国家的“国家利益”。美国、法国和澳洲在处理中国留学
生上的作法,比较有代表性地暴露了他们在处理国家利益和核心价值观时的
操作方式。
中国一些小小年纪的留学生就是常年处于这些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和更加复
杂的国内关系的漩涡之中。亚洲特别是中国留学生在大陆的时候都是被家长
和学校管得死死的,很多事情不用他们自己“操心”,难怪他们到了澳洲这
种相对自由开放的社会提出的第一问题就是:怎么没有人管我了?
实际上,澳洲本地的学生是有人管的,除了他们的家长和学校之外,他们长
期形成的一种比较适应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时刻在约束着他们。
可是中国留学生都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法律体系和社会环境里成长,比较习
惯那种被管的生活,到了澳洲,实在是不知道如何适应这种自由。更何况,
目前奖学金制度几乎不存在(特别是澳洲),留学绝大多数都是自费,能够
出国留学的95%以上都是中国富裕家庭的孩子。
在关注留学生事件中,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例如,无论在中国还是澳洲,
原则上说,任何一个群体,无论人数多少,几乎都有一个相应的政府机构或
社会组织来管理他们(或者说“服务”他们),可是,唯独数量惊人的中国
留学生,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澳洲,你还真找不到一个相应的机构是来处理
他们的事物的。在这个章节,读者可以比较数种美国 MBA的排名,多了解不
同单位对美国高学院/MBA所做的排名,对读者在选择MBA/商管硕士时会很大
的帮助。谈到排名,通常读者最先想到的可能是US News & World Report(
美新)每年所做的商学院排名。首先,我们来看US NEWS所公布从2008到2010
三年间的MBA排名。以2009年为基准顺序(最后几间学校以2008年为基准),由
此可看出前后两年学校排名的变化 (节录自:usnews.com
看完以上由不同机构所整理出来的排行资料,相信您们一定对某几间学校的
排行落差感到不解。同样是针对同一所学校所做的评比,为什么这些知名机
构所公布出来的排名结果,彼此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姑且不说每一家的排
名差异大,就算是同一家公司的排名,不同的年度,它的差别也蛮大的。其
实,为了争夺这数十万甚或数百万对MBA感兴趣或可能申请MBA的潜在读者们
,这些机构及公司,每年或定期都会公开发表其对商管研究所的排名资料。
除了上述提到的机构及公司外,对排名有兴趣的读者,亦可参考Princeton
Review、Money、Gourman、Financial Time、Economist等所公布的排名资料
。在此,笔者仅提供3种不同机构所做的排名及同一机构所作的不同年度的排
名,以期刺激读者去思考有关排名的问题。
然而,哪些问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呢?其实这些问题都离不开选校与申请。
第一个问题是:哪些是真正前10名的学校、哪些又是前30名或前50名的学校
呢?第二个问题是:哪些学校是具有潜力的学校?哪些是上升的学府?相反
的,哪些又是下降的学府呢?最后一个问题是:我们如何从这些排名的资料
中及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找到心目中最理想的学府呢?接下来让笔者为各位
逐一分析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哪些是真正前 10名的学校、哪些又是前30名或前50名的学校
呢?如果您的在校成绩好,TOEFL及GMAT也考的非常理想,要如何申请上不败
的顶尖名校?相对的,如果您“申请四要项”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比较不理
想,您又要如何利用这些排名资料为自己申请上好学校呢?简单的说,也就
是这些排名的资料中,到底透露了那些”选校”的机密?
大家都想要最快、最简单且最好的答案。当然笔者的读者或学生都知道如何
找到这样的答案;不是在网路上,不是在坊间的MBA申请书籍中,而是在笔者
的脑子里,“问笔者最快了!”。只要提供您的“申请四要项”,笔者的脑
海里就会像电脑一样,列印出最佳学府的建议名单。在本章里,笔者期望能
引领诸位看官进入笔者的思维模式,进行自助式的思考及选校决策,而得到
自己的最佳选校名单。当然,在学术界,所有的理论或观点都是具争议性的
(debatable)。如果您觉得笔者讲的颇有道理,请给予支持及宣传;如果您觉
得其他作者或您自己的想法比较高明,也请您不吝指教。
其实,在以上的排名表中,透露了很多讯息及问题值得申请人思考。但为了
不让读者迷了路,笔者在此还是将思考的问题局限于上述的3个问题上。首先
,谁是真正的前 10名、前30名或前50名的商管研究所呢?Harvard、
Stanford、U Penn、Columbia、Chicago、Northwestern等的争议可能比较少
,其他的学校则“有进有出”,且可能进出频繁。这里给我们的启示(signs)
有二:第一是,如果您成绩考的真的很好,且申请四要项也很完美,请您一
定要申请上述6所学府(嫡长子理论),您才能进入真正不败的前10 名顶尖名
校就读。也才有可能在某一年,您所就读的学校变成第一名(TOP 1)的学府;
第二是,请留意留学界的“有进有出”理论(或是参考笔者的私生子理论)。
有进有出的学校一般而言有几个特色:一是比起“不出”的学校或其他同等
级的学校,其入学门槛通常较有“弹性”;二是这些学校可能在先天上有缺
点。这两种解释都有一点玄(philosophical),在此拙举一例希望能有抛砖引
玉之效。以Duke为例,这个Fuqua一心想成为TOP "TOP"的名校,因此用尽心
思挖来好学生及好老师,但如果大多数好学生都往上述6所名校跑时,他也只
好放宽一点门槛了,为何会有这样的情况产生呢?原因很多,例如Duke在MBA
Programs的竞争中比较不利的因素之一是位处于北卡的Durham。虽是有名的
研究金三角,城市及都会人口也不少,但比起上述6校,在 location上还是
吃亏一点。
如果读者再仔细的比较前面所列出的排名资料,您一定会对U of Michigan的
排名感到惊讶与不解。在2010到2009的US News & World Report排行中分别
排在第13、12;而在2009 的Business Week排于第5;而且在2006年华尔街日
报排第一。光是比较前两个机构排名的结果,您就一定觉得为何会差那么多
。如果您再仔细看看由The Wall Street Journal所公布2006和2005的名单结
果,它居然分别排名于第1和第2。天啊!标准何在?在此笔者提供2个观点来
慰藉您心中的疑惑。第一个可能性: 是调查抽样本身的问题。样本差本身是
有一定合理的范围,详细分析的结果,或许我们会发现大家抽样的变数
(indicator)可能差异很大,也可能差异不大。当差异大时,排名自然不同;
但当差异不大时,也可能因对各个变数的加权不同而造成不同之结果。这个
论点太过学术,不在此多作详述。如果读者对这个理论或探讨有兴趣,可自
行进一步参考Martin Schatz博士1993年所发表的有关MBA Ranking的探讨文
章。第二个可能性:在此笔者提出一个学术味道没那么重,但是比较有趣的
观点。以商业性及话题性考量,学校的排名总要轮值 (rotation)才比较合乎
社会性(social-ness)。首先,排名机构或公司总要让其他学校有进排名的机
会,才有每年作排名的必要,也才有市场性(market potentiality);其次,
有些二级甚或三级的学校总要能在某一年,有入榜的机会,那么这些学校在
作Promotion或Promo的传单时才有卖点。在此还有一个重点:黑猫白猫,会
捉老鼠的就是好猫;A排名B排名,只要有排名都是好排.如果您是选排名的
学生一定要选有任何一种排名是在很前面的学校。每个大学的研究生项目
(Program)都是独立招生的,因此,你必须要选定一个学习方向(历史,国际
关系,英语,临床心理学,机械工程,分子生物科学等),你还必须选定要
申请的学位(master's, PhD, MPH等)。如果你不能确定这两项,就谈不上
申请研究生了。研究生学习并不是必须,你需要喜欢在一个比较专一的领域
研究学习若干年。(备注: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不是研究生院(Grad
School),它们是Professional Schools)。
研究生院需要的是在你的领域里的未来学者,而不是“什么都好”的学生
大体来说,研究生院非常关注你的推荐信(Letters of recommendation)以
及你写的Statement of purpose——一篇阐述你为什么要申请这个领域的研
究生学习,你的资历的短文。在某些领域,研究生院招生委员会会关心本科
研究经历,写作样本,工作与实习经历,和单独面试。但是研究生院通常不
在乎课外活动经历——除非它们与你选择学习的方向、领域直接相关——你
的申请材料可能根本没有安排写课外活动的位置。
与本科招生不同,研究生招生通常不是完全基于分数的
我们无法告诉你,究竟要多少高的GPA和GRE成绩才能让你进入心仪的研究生
项目。 事实上,这些数据在网上几乎找不到,因为很少有研究生项目会发布
学生的平均的GPA或GRE成绩。因为,这些分数并不总是你的申请成功与否的
决定因素:差的GPA/GRE分数当然是你的硬伤,但是好的GPA/GRE分数却并不
能保你成功。你在学校里当然应该尽力拿到好的GPA和GRE成绩。然而,反过
来说,你的分数无论怎样,也不会使得所有的研究生项目都据你门外。
和你的学校里你所信任和尊敬的教授保持联系
研究生招生非常强调选定学习领域,因此,这个领域的教授通常能够给你好
的建议。(何况你必须跟他们保持良好沟通才能拿到好的推荐信,是不是?
)申请前,你可以让你信赖的教授看看你的选校(选项目)名单。听听他/她
们是否觉得你的目标太高/太低。他/她也说不定会指点你一些让你感兴趣的
“超值项目”。你的教授会比因特网上任何一个人更有发言权,甚至,他们
可能与你要申请的其他学校的教授保持有联系。
你不需要过早地回答所有的问题
开心地过大学生活。你大三的时候可以思考要不要申请研究生学习。(译者
注:这篇文章的原文目标读者是美国的本科生,因此中国的学生如果要申请
,时间请仔细考量)。大三的暑假是拿推荐信,选校选项目,考GRE的好时机
(你也可以在大四上学期考G,如果对你来说方便些)。你甚至可以大学毕业
后做几年别的什么事情后再申请研究生——这不会降低你的录取几率,对于
某些项目而言,这可能会有好处。总之,你不用从一进大学开始就想着要读
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