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不认为科幻是无用的。相反,我们的大多数研究人员应该感谢它。中国科研评价体系的问题不是打破“四个一”和“科学第一”,而是打破特权,消除歧视。
近日,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下发文件,为“摆脱只成绩、只进修、只文凭、只论文、只帽子的顽疾”,摆脱论文“SCI第一”,“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高校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加快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并出台一系列措施打破这四大限制。这一重大变化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如果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任何不能被打破但仍然存在的命题都不能被实现,否则它可能会以另一种方式复活和再现。
如果我们简单地说要摆脱论文的“SCI优先”,不把SCI论文作为学术水平和贡献的评价指标,那么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是合适的呢?尽管这一直是个难题,但也不一定完全无法解决。也许我们应该找出SCI霸权的根源。在我看来,我们当前科学评价体系中的问题不是由SCI的至高无上造成的,它本身只是一个中间结果。事实上,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是伴随着SCI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所以我不妨先给你们展示一下我对这个评价指标的体验。
20世纪80年代末,当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第一次知道了科幻。当时,我意外地选修了一门名为“智能计量学”的课程。本课程最重要的内容是如何分析科技引文索引。那时,除了南京大学,全国没有几所大学会关注SCI,而我恰好是这所大学的学生。
我的本科论文是用全英文写的。南京大学的老师需要SCI论文,所以老师建议我加入SCI期刊。这篇文章已经写好并提交了。我的导师在日本学习。日语很好,但是英语有点难。毕业后,我的导师没有妥善处理手稿的修改,文章也没有在最后发表。至少我的第一篇论文被提交给了SCI。不幸的是,当时我并没有真正学会如何写SCI论文。
八年后,当我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我真的开始研究SCI论文了。此时,中国人对SCI论文的关注度在空之前已经很高了。然而,我不得不说,正是因为当时对SCI的关注,中国的科学研究才开始真正融入国际社会。
事实上,在此之前,我已经用中文发表了许多科学论文,但我并不真正理解如何做科学研究,如何学习,甚至什么是科学问题,什么是科学假说。写一篇文章是一项常规工作,只要文章是按照文章的模式来写的,并且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呈现。
在这股潮流的冲击下,我不得不写SCI论文。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必要性,我明白了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如何提出科学研究假设,以及如何用通俗而严谨的语言表达我的发现和意见。与此同时,我学会了如何在与评论家斗争的“诡辩”中进行理性辩论。这些只能通过个人经历来理解。因此,到目前为止,我仍然坚持认为,作为一名博士生,如果你不能在你所属的专业SCI期刊上发表文章,你实际上没有信心。
当时,利用SCI论文作为学术评价工具,对打破当时旧势力形成的圈子文化大有裨益。
当时的SCI就像吹向中国科研界的一缕微风,为渴望拥抱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国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尤其是对新参与科学研究的年轻人而言。任何人都可以在国际杂志领域找到自己的位置,普通的研究者也不再受当时严肃的网络的影响,这样他们的学术成就就可以得到更公平的评价。
SCI打破了当时学术界固有的壁垒,重新洗牌,消除了一些旧的权力特权和对年轻人的歧视(因为年轻人写SCI论文可能比老年人好),这对中国科研走向海外和走向世界大有帮助。
因此,SCI对当时中国科研界的历史贡献是非常突出的,它打破了当时的特权阶层,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歧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歧视的根源仍然在于特权阶级的产生。目前的表现是对研究机构的乏味评估和对人才的优待。
在我们的科研管理中,对科研机构有各种各样的评价,如什么样的双一流建设,双百万计划,以及设立硕士/博士学位项目。还有各种奖励计划,包括国家一级和省部级的奖励计划。通过这样的评估,研究机构被划分为369个等等。如果选中,他们将拥有许多特权。有了这些特权,它将在许多方面更加顺畅,并获得更多的好处。
每一次评估都伴随着一声巨响,是一个战斗口号。为了获得更高的分数,科研机构不得不整天忙于各种考试和评估,这让他们很痛苦。在这些评估中,脊髓损伤获得了青睐,一些指标成为纳入的门槛。结果,研究机构不得不层层下放任务,让每个人拼命写SCI论文,从而创造出“SCI第一”的结果。最后,科研机构的重点主要是生硬地完成各项指标。
最有趣的是,不管什么样的研究机构,他们都要求所有的SCI论文。对医生来说,擅长疾病、做手术、解决疑难杂症还不够吗?当老师上课时,仅仅有一张选修课的票还不够吗?
在这些指标中,还有一个指标值得关注,那就是对各种人才的需求,甚至成为一些评价和奖项的入场券。结果,各种研究机构争相抢夺各种人才的帽子,甚至不惜挖竞争对手的墙角,完全呈现出对人才的非理性竞争。
从表面上看,它似乎重视人才,但实际上它只是找一些帽子来保持外表——这毕竟是一个比自己培养人才更快的策略——甚至引进的人数也是一个评价指标。事实上,作为一个像学院和大学一样培养人才的机构,重要的不是你引进了多少人,而是你培养了多少优秀的人才。
看看各种各样的人才选拔计划,也有许多种设计,各种各样的限制已被设定的选举资格。这些限制似乎是条件,但它们实际上是歧视性的政策,阻碍了研究人员公平竞争。
我以前一直在谈论歧视,那么什么是歧视呢?歧视意味着一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仅仅因为他们的地位或分类而不是他们的个人特征而受到不同的待遇。最糟糕的是,有些情况是你无法选择的,你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它们,比如年龄、性别和教育。
在我们选拔这些人才的标准中,有许多这样的歧视性规定。例如,有些计划不能超过年龄限制。对研究人员来说,45岁是他们最年轻的时候。然而,由于年龄的歧视,他们是否能得到洁清的帽子就大不相同了。许多没有帽子的研究人员基本上是在看他们生命的尽头。他们的单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们缺乏跳槽的资本,而且他们太老了,不能换工作,所以他们不得不混日子。
一方面,我们正在谈论人才短缺,另一方面,我们正在浪费大量的人才。还有一些人才项目需要外国学历和学位。当然,你可以说一个外国文凭可以通过努力获得,但是在某个年龄,通过个人努力很难获得。我们需要更多考虑的是这个标准的合理性。然后,为了消除这些差距,一些年轻的涂博士只能通过发表更多的SCI论文来保住自己的位置,这进一步促进了“SCI第一”的文化。
事实上,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专业,难道大学自己不明白吗?不清楚一个人是否优秀吗?试想,如果我们能够借鉴一些科研管理体制相对成熟的国家的管理模式,取消这种评价和人才评价,停止将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分成369个等等,那么就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各种“至高无上”和“独一无二”。
没有繁琐的评估,研究机构不会到处掠夺这些人才,也不会有“只戴帽子”。没有帽子的追求,就不会有“文凭”或“论文”,学校和家长也不再“分数”或“学习”。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中国科学研究史上曾经帮助消除特权和歧视的先驱SCI,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了创造特权的帮凶,而对人才的歧视又改变了一种方式。因此,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打破特权和消除歧视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脊髓损伤首先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更多关注微信公众号:jiuwen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