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信很多准备赴意的学子已经无数次听说"居留"这个词了,但是居留到底是什么呢?到底要如何申请?
所谓居留(permesso di soggiorno),其实质类似于暂住证,是外国移民在意大利合法生活的凭证。在意大利以及临近一些国家,居留的效用等同于签证,如果签证过期但居留有效的话持卡人仍旧可以自由进出申根国家。意大利的居留有很多种类,在这里只介绍同学们比较常用的学生居留。
在入境后8个工作日内,同学们就必须向警察局提交申请居留许可的证件。一般来说,同学们需要到市中心的邮局或者在取号机处有"AMICO"字样的邮局领取申请居留所需的申请表(所有的申请单及附件全部装在一个信封里)。在填好申请表之后,还需要提供:
4张证件照片(白底)
14.62 欧元的印花税票 (marca da bollo)
护照的全部影印件 (根据页码每页都要复印)
出示护照原件
住宿证明
疾病、伤残和怀孕保险单
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此外,最好再提供自己税号(Codice Fiscale)的复印件和保险(assicurazione)的复印件。税号在意大利是同居留一样重要的个人信息之一,在意大利所有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它(比如银行开户,签订租房合同)。一般申请税号要到区公所(Certificato di Attribuzione)办理,只需带上自己的护照填一张表单即可。一般来说会当即获得一张自己税号信息的书面件(复印后放到信封里),事后几天还会收到一张卡,内容与书面信息相同。保险一般来说在邮局都可以办理,一年费用98欧。将复印好的交费单放入居留申请的信封即可。旅行支票的复印件也可以作为资金证明递交,但目前尚无硬性规定。
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问,我要在佩鲁贾上语言课程,几个月之后要到另一个城市读大学,那要怎么申请啊。如果是这种情况,请在语言学校所在地申请居留,换城市的时候再去原城市警察局转居留就可以了。
在递交完申请材料后,邮局的工作人员会出具一份一式三联的收据,其中第二张上标有UESR ID和PASSWORD字样。上面记录的就是申请人的居留号码和查询密码,递交完材料几个工作日后总是有些学生对自己目前学的专业或者所在学校不满意。例如3年HND,3年大专在读或毕业的学生。于是就产生了所谓的专升本,或是转学分读本科的情况。这里就以常见问题来给大家讲解。
1. 目前大一在读,想去澳洲换个专业。可以直接上吗?
答:这个完全看你选择的是什么学校,什么专业。读一般的学校,或商科类专业还可以,不过如果你是去读法律,医学,或者从商科转去读工程的话,几乎可以肯定你要从预科开始了。
2. 目前在人大读3年的HND项目,衔接的是英国的学校。能去澳洲吗?
答:当然可以,不过这实际走的是转学分路线,所以尽量不要换专业。这样一般能转半年到1年半不等的学分。当然,具体能转多少学分,需要看你的学习成绩,以及你提供的课程描述。
3. 学校是2+2(或者3+1)的合作办学。可以不去我们的合作院校,选择其他学校吗?
答:可以,不过由于合作办学一般是学校之间的协议,所以你选择其他学校的话肯定是走转学分的路线。这样的话你可以转的学分很可能比你衔接的指定学校转的少,也就是说你读书的时间要延长。
4. 澳洲有专升本吗?
答:有,比如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的IT专升本,国内3年大专毕业的学生可以读,这实际是一个2年的本硕连读项目。2年的时间,能让你拿到本科学位和硕士学位。而且不是走的转学分路线。
实际归根结底,去澳洲读本科无非就是转学分,专升本,从头读这3条路线。而我要额外补充一点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个案。而学校的要求是死的,人是活的。成绩不代表一切。成绩不符合标准不代表你不适合这个学校,你可以写PS,可以提供作品,提供不错的实习证明,兼职工作经验,发表的论文等。但如果100分满分,你的平均成绩是50~60,然后还要什么没什么,只有钱的话,抱歉,我不认为所谓的8大是对你来说的好学校。
在马来西亚留学的留学生中,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忙于升学和转学。升学是为了继续深造,那么为何有这么多学生要申请转学呢?
1.英语水准不到位:很多课程对于语言要求偏高,很多新到的留学生低估了语言要求,结果措手不及,上课听不懂,理解书本内容不透彻,作业来不及做到位。建议这样的学生可以考虑加强语言修读,或者选择语言要求低一些的课程,慢慢过渡。
2.学习态度不端正:也有一些学生以为出国了就可以自由自在,独立自主的。他们不以学业为重,忙于买车,养宠物,旅游度假,沉溺于网络游戏,其后果就是考试不及格,如果出勤率不够,甚至有学校开除,递解出境的危机。
要珍惜留学机遇,不要辜负父母期望。同时父母也不要放任自流,要有所约束和监督,控制零用钱。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学生拿到全部挂红灯的成绩单来求助的时候,后悔的眼神,早知今天何必当初?留学马来西亚,都是工薪阶层为主的家庭,要珍惜父母的每一分钱。
3.原本就读的课程不适合:很多学生在报读课程的时候考虑不周到,没有多留意课程的要求,结构设置特点,往往教条主观,或者受父母传统思维影响,好高骛远,结果发现课程偏难,造成很多课程不及格。建议申请人仔细咨询一下当地的院校和课程,深入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再次选择合适的课程。